“好门能用四十年,好柜能放三百年。”这是传统木匠的追求,这其中又凝聚着他们怎样的工匠精神?
姜科是一位80后木工匠人,从小就对木匠手艺产生了兴趣,17岁时,姜科正式拜师学艺,正式走向成为“木作匠人”的道路。
2000年春节前夕,姜科在制作一个橱柜时,为了能将板材做得更加细致均匀,不慎被电动刨床弄伤了手指,右手中指几乎被削掉了一个关节。受伤后,姜科内心一度产生了放弃的念头。然而,生性执着的他还是心有不甘。“为什么别人能做的我就做不到呢?”他在心里一遍遍地反问自己。经过2个多月的治疗和休息,姜科随后重新拿起刨子继续学艺生涯。
就这样,从简单的木凳、木桌到复杂的木窗、橱柜,姜科通过反复的练习和琢磨,重新掌握了木匠的基本技艺。
可是,很快,这位年轻的木匠发现,机器化的工厂成品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手工制作,曾经炙手可热的老木匠们纷纷赋闲和转行。2001年后,年轻的姜科由一个独立的木匠转型成为家装公司的一名木工。此后数年,姜科带着自己的木工手艺先后入职多家装饰公司。
在进入家装行业工作后,姜科很快发现许多客户投诉吊顶出现开裂、变形等问题。更有甚者,一些吊顶不幸沦为摇摇欲坠的“掉顶”。面对这一问题,姜科在数年间走访无数工地,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。他发现,传统吊顶多是用木龙骨打框架再贴石膏板的方式,易受潮,加之因天气变化,木头热胀冷缩,所以吊顶的板与板拼接处、石膏板起始处以及拐角都比较容易出现开裂、变形甚至脱落的现象。
此后,姜科一直很关注,如何从工艺革新的角度解决传统吊顶的问题。他将问题反馈至上层领导,这个问题引起了山水领导的注意,组织工匠会议进行不断琢磨和实验,姜科在过程中不断提出新思路,最终,在大家的努力下,新的吊顶技术方案诞生了:采用轻钢龙骨构成的骨架取代传统木质龙骨。同时,在拐角处使用整体的L形石膏板。这一方案不仅克服传统吊顶变形的缺点,还具有防火的优点。
如今,尽管自己的身份由一名木匠转为装饰工程项目经理,但是,传统匠人的精神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姜科。“好门能用四十年,好柜能放三百年。”姜科说,这是传统木匠的追求,其中凝聚着木匠们最朴素的工匠精神。
“尽管传统的木匠行业已经被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,但是,传统木匠的这种追求和精神,同样是现代装饰行业所需要继承和发扬的。”姜科感慨道,姜科对行业投入的热忱与专注,让他能够在工作当中去发现不足,敢于创新。
山水80后项目经理姜科,从一名木工到项目经理,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和认真的做事准则,得到合肥新闻联播、合肥日报、合肥晚报、江淮晨报等多家主流媒体齐报道,成为“庐州工匠”的典型代表,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。